清理整頓交易場所“回頭看”一周年,現貨欺詐銷聲匿跡
距離去年1月9日證監會主席劉士余召集的清理整頓各類交易場所“回頭看”部級聯席會議已經整整一年。
經過整治,違規交易平臺已經基本上“關停并轉”。交易量曾排名全國前三,位于華東、華南某兩個省會城市,以及華北某市的貴金屬類交易所已經全部停止違規交易活動,正在謀求轉型。
江浙地區一家現貨交易平臺負責人透露,清理整頓以后,大宗商品的行業環境會越來越好。如果能保持嚴監管,將支持真正服務實體經濟的交易場所。
許多違規交易場所曾依靠層層代理商和對賭交易的模式,在短短一兩年里迅速成長起來。但被“一夜之間打回原形”后,他們正苦惱于未來向何處去,在保住牌照以后如何轉型。
專家表示,無論怎么轉型,金融創新都必須服務實體經濟,創新應當對社會進步、經濟發展有促進作用,以“創新”之名,行破壞市場經濟秩序之實的金融交易和市場,完全沒有存在的價值。
“回頭看”監管震懾效果顯著
去年1月9日,證監會主席劉士余召集了關于清理整頓交易場所“回頭看”的部級聯席會議,掀起了一場針對全國各類交易場所違規活動的監管風暴。
包括證監會、人民銀行、銀監會、公安部、最高院、文化部、審計署等18個中央部委,以及各省市金融監管部門聯合參與到這輪監管中,范圍之廣,力度之大,可謂空前。
根據當時的會議文件,監管者發現全國至少有300多家涉嫌非法證券、期貨交易的違規交易場所,大多數都是一些貴金屬、郵幣卡、原油交易所。這些交易場所借助監管和法律的漏洞,大肆發展公眾參與類似賭博甚至欺詐式的交易活動,造成大量投資者損失慘重。
證監會牽頭的這輪監管,目的是通過半年時間集中整治,基本解決地方各類交易場所的風險隱患。對違規的限期整改,涉嫌犯罪的移送公安司法機關,到期未能整改的及時關停。
經過整治,違規交易平臺已經基本上“關停并轉”。交易量曾排名全國前三,位于華東、華南某兩個省會城市,以及華北某市的貴金屬類交易所已經全部停止違規交易活動,正在謀求轉型。
西北地區某商品交易場所從原辦公地撤出,只保留個別員工繼續應對客戶投訴和稅務審計。
一位華東某交易場所人士說,“當時以為檢查只有一兩個月。但到現在交易所還沒有切實推進的業務,很多人都離職了?!彼硎?,自己也在辦理離職手續。
近年來,現貨白銀、現貨原油、郵幣卡等違規交易活動在全國蔓延。雖然其交易模式明顯違反了國發【2011】38號文,但由于盈利能力巨大,納稅指標居高,各地紛紛涌現出這類交易平臺。
他們絕大部分采用保證金、標準合約、強制平倉等類似期貨的交易模式,特別是引入了做市商對賭機制。作為現貨交易場所,他們實際上沒有真實商品背景,僅僅復制境外價格,炒作虛擬標的,變成了“公開賭場”。
北京工商大學證券期貨研究所所長胡俞越對第一財經表示,“‘回頭看’整頓來勢洶洶前所未有,雖然時間大限一拖再拖,但確實起到了震懾作用。違規交易模式都暫停了,市場明顯收斂了,要么停止了交易,要么在轉型當中?!?/span>
按照部級聯席會議文件,監管者要求各省級政府在去年6月底之前,完成轄區內的交易場所驗收工作,并于2018年3月前按類別進行整合,原則上一類一家,以保持必要規模,避免無序競爭。
截至目前,已有山東、河南、貴州等10個省區公布了“白名單”,共有110家交易場所通過驗收。記者了解到,部分省份由于個別交易場所面臨投訴問題遲遲未能完成驗收工作。
江浙地區一家現貨交易平臺負責人說,平臺增加了實物交收比例,更加向現貨回歸。他表示,清理整頓以后,大宗商品的行業環境會越來越好。如果能保持嚴監管,將支持真正服務實體經濟的交易場所。
違規交易場所“尷尬”轉型
許多違規交易場所曾依靠層層代理商和對賭交易的模式,在短短一兩年里迅速成長起來。被“一夜之間打回原形”后,也許能停止交易以保留牌照,但未來向何處去仍然令他們困擾。
一些貴金屬類平臺試圖轉型為金屬飾品的網上商城,另一些現貨原油、郵幣卡等平臺在探索茶葉、酒等小宗商品的交易。還有一些平臺引入了產業背景的戰略股東,以更貼近現貨。
胡俞越表示,“轉型是對的,但是現貨商城的模式競爭已經很激烈了,如果進入消費互聯網領域,短期內取得成功是有疑問的。而一些小宗商品也不適合做期貨,更適合電商?!?/span>
部級聯席會議文件要求,“商品類交易場所及交易品種的設置應立足現貨,具有產業背景和物流配套能力,不得上線與當地產業無關的交易品種,交易必須全款實貨,交易客戶限定為行業內企業?!?/span>
前述江浙交易平臺人士說,合規的核心是看是否支持實體經濟。一看企業的參與度,二是看交割率。如果沒有產業客戶參與交易,市場也沒有實物交割,只有投機,那對實體經濟就沒有什么作用。
同濟大學上海期貨研究院院長助理劉春彥對第一財經表示,脫離了實體經濟的金融創新不是真的創新?!皠撔率菍ι鐣M步、經濟發展有促進作用的,對市場經濟秩序完全是破壞,冠之以‘創新’是混淆是非,這類市場完全沒有存在的價值?!?/span>
值得關注的是,部分原交易場所會員公司,及沒有政府批文的交易平臺,在業務被叫停后開始轉入地下非法交易。
近來一些代理商繼續以高收益為噱頭從事非法證券期貨交易活動。一部分開展號稱外盤(境外交易所)的高杠桿交易對賭盤,還有一部分打著新三板、黃金交易所的幌子,從事原始股、黃金等欺詐交易。
胡俞越認為,非法交易轉入地下后,更加不透明,過去交易場所還可以作為地方金融監管的抓手,但是會員公司和代理商流竄在各地之間,超越了地方監管的轄區劃分。
在我國,除了滬深交易所、新三板和4家期貨交易所和上海黃金交易所是全國統一監管的,其他各類交易場所都是由當地省級政府負責監管,“回頭看”清整依然是依據該原則。
2017年12月29日,證監會公布了對去年人大建議《關于國家層面盡快出臺全國統一的地方交易場所管理辦法的建議》的回復。
證監會表示,由于交易場所類別眾多,涉及大宗商品、文化產權及藝術品、金融資產、國有產權等等多個類別,情況復雜,如何制定統一的交易場所監管法律法規需作深入研究論證。
下一步,證監會作為清理整頓各類交易場所部際聯席會議牽頭單位,將繼續協調督導各地的清理整頓工作,指導配合地方政府積極探索通過制定地方性法規加強對交易場所的依法監管,整治交易場所亂象,引導地方交易場所走上規范發展道路。
(來源:一財網)